仲夏时节,包河区淝河镇绿树繁花掩映下的主次干道整洁有序红涨股票配资,标准化夜市规范运行、烟火升腾,新落成的智慧公园二期以其空中步道巧妙串联起运动、游乐与生态空间,成为居民乐享生活的崭新地标。
自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实施以来,淝河镇坚持以“绣花功夫”精耕细作,推动治理模式由“集中攻坚”向“常态长效”深化转变。通过扎实推进盘活地块、生态治理、安全整治、市容管理等一系列扎实举措,有效提升了城区安全、整洁、有序、宜居水平,切实增强了辖区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。
盘活闲置地块 蝶变焕新颜
在淝河镇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进程中,盘活利用闲置地块,变“城市伤疤”为“活力绿洲”,成为一项颇具特色且成效显著的探索实践。
曾经荒芜的拆迁地,如何成为居民心头的风景?平塘王村李城村民组的变迁给出了答案。这片150亩的拆迁待建区域,曾因建筑垃圾堆积、居民私垦菜地而杂乱不堪。今年4月,淝河镇协同城管部门清运垃圾、翻新土壤,播撒硫华菊、波斯菊等花种,打造出绵延的“城市花海”。“以前路过都得捂着鼻子快走,现在满眼绿意,心情都变好了!”居民刘浩蕊的感慨道出了周边群众的心声。
“目前花期渐盛,部分区域已经开始争芳斗艳了”,平塘王村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通透美观的新式栅栏取代了破旧的围挡,不仅阻断了私垦菜地的可能,也让过往行人未入花丛,已闻花香。”
通过精细化平整土地、播撒草籽、专人养护,淝河镇的治理成果实现了从“围挡遮丑”到“主动治丑”的跨越。
整治后的平塘王村李城村民组闲置地块
类似的蝶变在淝河镇并非个例。淝河镇还在郎溪路、太平湖路、潭渡路等多处闲置地块同步发力,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整治清理行动,让城市“疤痕”蜕变为风景线。
治理并非一清了之,精细化贯穿始终。土地平整后严格防尘红涨股票配资,精心挑选适应性强的花草籽科学播撒,并配备专人进行常态化养护。昔日的“边角料”地块,正被匠心巧手逐一唤醒,成为镶嵌在城区中的生态绿洲和休憩乐园,变“被动管理”为“主动美化”,为淝河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。
整治后的太平湖路闲置地块
推进生态治理 精绣护绿颜
守护“高颜值”的绿意,是一场需要全域统筹、精准发力的持久战。
针对高铁、高速、高架及城市主干道(“三高一主”)沿线这一治理难点,淝河镇创新采用“空天地”立体巡查模——无人机高空航拍扫描全局,地面网格员细致排查,并联合高铁部门利用列车运行间隙核查重点隐患点。
在一套“组合拳”的多方协同下,违规开垦的菜地、缠绕的田间漂浮物、散落的零星垃圾、私自设置的栅栏和覆盖网被逐一清除。
淝河镇在治理同时注重源头疏导,工作人员深入沿线社区,发放《高铁沿线安全隐患告知书》,向居民耐心讲解相关法规,特别强调轻飘物对高铁运行的巨大安全隐患,引导居民自行清理房前屋后,并采用真实案例警示一片塑料膜可能引发的重大事故。对于少数拒不整改的“硬骨头”,则依法坚决处置,确保安全红线不容触碰。
整治后的高铁沿线
在看不见的生态链条上,垃圾分类正从“新时尚”沉淀为淝河居民的“好习惯”。淝河镇深谙宣传引导的关键作用,打造多元化宣教矩阵,让垃圾分类成为一次“从指尖到心间”的变革——老官塘社区通过趣味问答、手抄报比赛激发参与热情;席井村组织居民走进包河区垃圾分类科普馆,在VR互动中掌握分类技巧;贾大郢社区邀请“五老”宣讲团成员,用鲜活数据解读环保意义。
最具前瞻性的是“教育一个孩子,带动一个家庭,影响整个社区”模式的推行,垃圾分类知识被融入校园教育,孩子们成为家庭分类的小小监督员和宣传员红涨股票配资,推动习惯养成形成良性循环。
水体的维护同样被置于重要位置,确保生态治理的协同性,守护淝河的每一寸绿意。
淝河镇严格落实河长制,引入专业管护单位,对关镇河、南淝河等重要沟渠实行分段定人、定岗、定任务的每日精细保洁与长效管护。通过专项清理河道杂草浮萍、常态化巡河,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30余个、清理垃圾50余吨、清除护坡杂草4轮等扎实举措,并辅以严格的禁捕巡查,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上半年水质已稳定达到市级考核三级标准。
提升市容管理 匠心靓容颜
城市的“容颜”,在街巷的秩序与细节中得以彰显。
面对流动摊点管理这一普遍难题,淝河镇兼顾秩序与温情,展现出治理的柔性智慧与刚性原则。
在背街小巷,龙川路与大强路交口东北角的流动摊点疏导区规范管理成为典范。50个摊位配备油烟净化与垃圾分类设施,昔日占道拥堵的“痛点”化为规范有序的“亮点”。“现在有了固定地方,不怕风吹雨淋,生意更稳当,环境也更好了!”摊主王师傅的满意写在脸上。目前,全镇已设立3处便民疏导点,保留烟火气的同时提升管理精度。
整治后的流动摊点疏导区
占道经营、杂物堆放的“清障行动”同样雷厉风行。淝河镇联合村居、物业力量,工作人员逐户上门劝导商户入室经营,清理侵占公共空间的各类杂物,还路于民。为压实责任,淝河镇全面推行《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》签订,在商户门前醒目位置张贴“门前三包”责任牌,明确权责边界,激发商户自治意识。
针对共享单车乱停放的“潮汐”难题,淝河镇依托网格化巡查机制,对地铁站、商圈等高频率使用区域重点盯防;建立与运营公司的即时响应微信群,单车淤积一经发现,清运指令即刻发出,形成高效处置闭环。机动车违停整治则联合交警部门,对侵占道路、阻碍通行的车辆依法清理,保障“生命通道”时刻畅通。
治理的匠心更延伸至城市的“里子”——背街小巷与卫生死角。坚持“发现一处、清理一处、洁净一处”的原则,日常巡查与各大节日等关键节点的专项清理紧密结合,让隐蔽的角落也焕发光彩。
城市温度还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上。围绕地铁工经学院站、葛大店南站等区域,“盲道畅行·爱心相伴”、“筑牢无障碍防线”专项行动持续开展。组织清除霸占盲道的非机动车、摊点,科学施划停车区域,并建立由志愿者劝导、城管、社区等多方联动的长效巡查机制,让盲道真正成为视障人士安全出行的“放心道”。
筑牢安全防线 铁腕守安颜
安全,是宜居之城最厚重的底色。淝河镇以“铁腕”行动守护这份安宁,积极开展“开窗破网”专项行动聚焦人员密集场所的生命通道安全,对堵塞疏散通道、安全出口,占用消防车通道的防盗窗(网)进行强力拆除,确保“生命之路”畅通无阻,成效显著。
头顶上的安全同样不容忽视。针对文化教育类培训、托管机构等场所的门头店招,淝河镇展开拉网式排查。重点检查是否存在破损坠落风险、是否违规遮挡逃生窗口、是否未经审批备案等隐患。对发现的问题,立即督促责任方维修、更换或拆除,尤其对已注销机构遗留的废弃店招,坚决予以清除。为防止隐患“回潮”,建立“回头看”机制,巩固整治成果。
流浪犬只管理关乎社区和谐与公共卫生安全。淝河镇的流浪犬管理通过“宣传+捕捉”双轨并进,一方面加强捕捉和收容,消除潜在的攻击和疫病风险;另一方面,通过社区宣传栏、线上平台等多种渠道,持续开展文明养犬宣传,倡导依法登记、拴绳遛犬、及时清理粪便等行为,着力提升居民责任意识,营造人宠和谐共处的社区环境。
拆围透绿,曾经的荒芜蝶变为缤纷花海;分类成习,文明的种子在指尖悄然传递;盲道畅通,每一步踏实前行都丈量着城市的温度;夜市升腾,袅袅烟火气中浸润着百姓乐颜。淝河镇一针一线“绣”出的崭新容颜,正是居民幸福生活最生动、最温暖的注脚。
“城市治理的本质是为民服务。”淝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持续下足“绣花功夫”,让城市既有繁花似锦的“面子”,更有幸福温暖的“里子”,以治理精度与民生温度的同频共振,书写宜居品质城区的新篇章。
新安晚报 大皖新闻记者 刘哲 通讯员 李爱琪/文 张家怡/图红涨股票配资
惠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